发布时间:2023年03月30日 来源: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阅读:2次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铭俊
通讯员 于上琪
【名片】
陈文良,男,1965年3月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长岭分公司(以下简称“长炼”)首席专家。他在炼油化工行业深耕36年,致力于炼厂系统优化和技术创新,先后获得专利8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7项,公司科技立功6次,所带团队在全国创新方法大赛获奖8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2年,获评湖南省“卓越工程师”。
【故事】
3月27日,走进陈文良的办公室,一顶专属安全帽被端正地摆放在几沓厚厚的资料旁,方便他随时前往炼化装置现场开展工作。
走近装置现场,机械运转,设备轰鸣。谈及深耕炼化行业36年的工作,年近花甲的陈文良神采奕奕:“做平凡人,做实在事,是我工作半生都在追求的。”
梦想在“和家一样亲”的山沟沟里发芽
炼油管道各色相间、纵横交错,宛如走进一片工业森林。长炼装置现场,大规模炼厂装备昼夜不息,但头顶的天空却依旧湛蓝如洗。“烟囱里冒出的已经不再是烟尘废气,而是经过处理的满足特别排放要求的洁净烟气。”陈文良欣慰地说。
随着市场对产品质量、品种和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炼油产品要向更高环保清洁等级迈进。通过对催化剂、操作参数、流程、调和四方面全面优化,长炼在装置存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顺利实现排放标准的“三级跳”,工人也获得了舒适的生产环境。
这在陈文良刚毕业时,是想都不敢想的。1986年,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加工专业毕业的陈文良被分配到长炼催化车间,成为一名普通的操作工。
那时,公司规模虽没有现在这么大,但在各大炼油厂也是一面“旗帜”。上世纪70年代初,以古德勤为代表的老红军受原石油工业部委派来岳阳建厂,睡四处漏雨的“干打垒”,盖“雪被子”,怀着战天斗地的豪情与最早一批工人拉绳子、垫木块、撬杠橇,把几十吨重的设备搬进荒山,一砖一瓦建起了公司。
坚韧勤恳、重视技术的精神在长炼代代传承。从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到车间班长、副主任再到厂里唯一的首席专家,陈文良凭借“耐得住寂寞”的韧劲迅速成长。他的热爱与梦想也在这片“和家一样亲”的土地生根发芽。
30多年来,陈文良参与了公司大大小小的技术改造,为公司的发展及生产经营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负责的灵活多效催化裂化技术(FDFCC工艺)改造,一方面降低了汽油的烯烃含量,为公司的成品油质量升级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起到了灵活调整公司产品结构的重要作用,实现了公司柴汽比(柴油总量/汽油总量)的灵活调整,较好地应对了市场对成品油需求的变化。
每一滴油都是一份责任
“每一滴油都是一份责任。”这句话常年显示在长炼装置中心门口的大屏幕上,也深深烙印进陈文良心里。他说:“我的价值,就是为企业创造更高效益,提升核心竞争力。”
长炼地处内陆,相比沿海地区的石油炼化公司,在地缘、资源和规模上都不占优势,陈文良从细节入手,将节能降耗作为增效的关键。
企业生产中,节能降耗永远是中心工作之一。陈文良从生产优化入手,带领团队运用先进工具,不断优化工艺过程,从节约燃料、降低电耗、蒸汽消耗、节约用水等多方面发力,这些年通过把住源头,减少污水,实现污污分治,含油污水总量下降20%以上,生产用能不断下降。
高导热中间相沥青碳纤维及其碳基复合材料被称为“黑色黄金”,是我国航空航天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战略材料。然而一段时间以来,该产品生产技术被严格封锁。陈文良负责牵头,与湖南大学和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开启联合攻关,他要为“黑色黄金”的制作寻找原材料。
要想制出符合项目标准的油浆,原料及科研成本都很高,但“助力国家解决问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就算是亏钱也要做。”
陈文良带领团队日夜作战,创新性采用陶瓷膜管作为催化油浆过滤的核心元件,过滤后的高纯油浆达到制备标准,一举打破垄断,并于2020年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公司生产的这一产品由此也成为“黑色黄金”的原料。
步履不停。2022年末,岳阳巨无霸项目——乙烯炼化一体化开工,通过新装置节能降耗,陈文良又有了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