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年07月27日 来源:经济参考报 阅读:6次
全国日调度发电量三创历史新高、全国最高用电负荷两创历史新高……入夏以来,经济回升叠加高温天气,带动用电需求快速增长。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提前部署,截至目前,全国电力运行平稳有序,居民生活和重点用电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这是《经济参考报》记者从7月26日国新办举行的迎峰度夏能源电力安全保供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获悉的信息。当前,迎峰度夏已进入关键时期,能源电力安全保供的复杂、艰巨程度明显加大。下一步有关部门将“四箭齐发”,加大力度保障迎峰度夏能源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其中包括,将加快推动印发《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加大需求侧资源开发利用力度。
迎峰度夏进入关键期
迎峰度夏历来都是能源电力保供的重点,而今年以来,我国高温天气偏多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能源电力的保供难度。
数据显示,入夏以来全国日调度发电量三创历史新高,最高达到301.71亿千瓦时,较去年峰值高出15.11亿千瓦时;全国最高用电负荷两创历史新高,最高达到13.39亿千瓦,较去年峰值高出4950万千瓦。分地区看,华北、华东、南方、西北四个区域电网以及浙江、福建、广东等14个省级电网最高用电负荷创历史新高累计达50多次。
在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负责人王亚伟看来,高温天气对能源保供从供需两个方面都会带来影响,一方面从负荷侧来看,高温天气会导致群众生产生活用电负荷增加,给能源保供带来压力;另一方面从供电侧来看,温高雨少会导致水力发电出力不足,给蓄水发电保供带来影响。
“预计8月份,全国有4次高温过程,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浙江、福建北部、华中大部及新疆等地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发生高温热浪的风险较高,可能进一步导致电力负荷增加。”王亚伟说。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欧鸿也表示,迎峰度夏已进入关键时期,经济回升叠加高温天气,能源电力安全保供的复杂、艰巨程度明显加大。
能源保供“四箭齐发”
千方百计做好一次燃料供应;多措并举推动电源应发尽发;用足全网资源,提升余缺互济水平;做好极端情况下的应对准备……对于下一步全力以赴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国家发展改革委从四方面作出部署和准备。
当前,煤电提供了我国58%左右的发电量,做好煤炭保供稳价至关重要。截至目前,全国统调电厂存煤1.98亿吨,较去年同期增加2300万吨以上,可用近26天。
“目前,正处于迎峰度夏用煤高峰期,我们的煤炭生产处于较高水平,供需总体平衡。”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调节局负责人关鹏表示,下一步将从稳产量、督长协、盯库存、做预案、保安全等方面落实落细各项举措,全力以赴做好迎峰度夏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煤炭保供工作。
而天然气方面,据调度统计,上半年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194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7%。入夏以来,单日最高发电用气超过2.5亿立方米。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强长三角、珠三角、川渝等重点地区发电用气保障,提升气电顶峰发电能力。
做好燃料供应保障的同时,国家能源局等有关部门还适度超前优化电力供应布局,全力抓好重大电力项目投产工作。
“总体看,电源投产情况基本符合电力供需预期要求。”国家能源局电力司负责人刘明阳介绍说,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7.1亿千瓦,同比增长10.8%,上半年投产及并网各类电源装机约1.4亿千瓦,其中支撑性电源约3000万千瓦。我国“西电东送”输电能力已超过3亿千瓦,其中跨省跨区直流通道度夏期间最大输电能力可达1.8亿千瓦,较去年同期提升约1750万千瓦。入夏以来,跨省跨区直流送电规模最高约1.6亿千瓦。
值得注意的是,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新增电源装机和新增发电量的双重主体,在电力保供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据统计,2023年1—6月,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占全国新增装机的比重达到71%,新增发电量占全国新增发电量54%以上,有力满足了全国新增电量需求。
“总的来看,今年迎峰度夏保供准备工作做得比较早、比较充分,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保障迎峰度夏能源电力安全稳定供应。” 欧鸿称。
加大需求侧开发力度
保供工作除了着力于供给侧以外,需求侧也应更积极地参与响应与调节,提高电力系统应对韧性。
关鹏透露,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组织修订了《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已完成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将加快推动印发。
所谓电力需求侧管理,是指加强全社会用电管理,通过综合采取合理可行的技术、经济和管理措施,实现“削峰填谷”,缓解用电高峰供应压力,是国际通用的应对尖峰负荷最经济的手段。
“从多年电力运行情况看,全国每年用电负荷高于95%的尖峰负荷发生的时间只有几十小时,如果我们能够在这几十小时适当错避峰用电,就可以节约5000万千瓦以上顶峰发电资源。” 关鹏称。
据介绍,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大需求侧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完善需求响应激励政策和市场机制,持续推动全社会节约用电。
近年来,电动汽车、新型储能、分布式电源、虚拟电厂等需求侧新主体新业态不断涌现,有关部门鼓励各类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市场化需求响应,通过自主降低用电负荷来获取相应收益。预计到2025年,各省需求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至5%;其中年度最大用电负荷峰谷差率超过40%的省份,需求响应能力将超过5%。
“在认真总结近年来一些地方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电价政策和市场机制,引导电力用户优化用电方式,主动削峰填谷。” 关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