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4日 来源:衡阳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阅读:6次
开展访企活动须“码上约”,访企行为满意度将被企业“码上评”;企业遇到疑难可“码上问”,相关单位则要限时办理“马上答”;所有的惠企政策集成发布,“码上查”一目了然……这一系列令企业如遇甘霖的“码上”福利,来自于近期湖南衡阳为实施环境优化提升行动而提出的一项首创之举、“硬核”之举——企业赋“码”保护机制。
企业赋“码”保护机制在衡阳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被首次提出,是衡阳建立对企业和市场主体服务的“五赋”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共衡阳市委书记秦国文在党代会报告中详细阐述了“五赋”机制的具体内容,即:建立赋“码”保护机制,规范涉企检查行为;建立赋能升级机制,对企业开展科技、数字、品牌、资源赋能;建立赋权办事机制,支持企业依法行使信息权、评判权、监督权、建议权;建立赋利共惠机制,从奖补、用工、用能等多层面降低企业成本;建立赋魂明向机制,以党建引领助推企业沿着正确道路健康发展。秦国文表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衡阳要更加坚定自觉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五赋’机制,切实营造‘环境温馨、政策动心、服务暖心、办事顺心、生活开心’的良好发展环境。”
据介绍,企业赋“码”保护机制核心要义是“赋码入企、一码护商”,具体含义是对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开展的访企公务活动,实行一事一赋授权制、一企一码打卡制、一事一评评价制、诉求超期默认制、赋码保护问责制,主要内容是搭建衡阳赋“码”保护平台,建立线上预约、访企全流程保护、诉求服务、惠企政策集成四个机制。
衡阳市工信局信息化与人工智能科科长陈秋亮解说了他近日调研全市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的全部流程:通过手机,登录赋“码”保护平台,填写调研人员信息、调研内容和访企时间,提交给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受访企业审批;审批通过后,调研人员按约定时间来到企业,用手机扫描企业门口的衡阳护商码,得到绿色的通行码后才能进入企业。
“所有访企公务活动需在该平台上提前预约。开展的访企预约经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批同意后,平台赋予其绿码;若未经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批、企业不同意的调研参观、超过年初备案次数或者多头重复的检查执法,则被赋予红码。受访单位还可以通过访企事项二维码对入企单位当次活动进行满意度评价,对职能部门访企行为进行监督。”陈秋亮介绍说。
企业代表认为,企业赋“码”保护机制之所以受欢迎,正是因为它具备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除了绿码入企、红码可拒、满意评价等功能外,企业还可就疑难问题线上直接咨询相关单位,承办单位须在1个工作日内反馈受理意见,在规定最短期限内办结;涉企政策实施单位要及时梳理本系统的国、省、市涉企政策,在政策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上传至赋码保护平台,以便于企业在惠企政策专区中查询,随时了解掌握……“服务本是个虚化的概念,但经过这个机制的规范,它就变成了一条一条具体实在、真正可以对部门划红线、让企业得实惠的实际举措,所以收获企业的真心点赞。”这位企业代表由衷地说。
在前期听取企业需求、多次讨论修改的基础上,衡阳市11月1日以市委、市政府名义正式出台了《关于建立企业赋“码”保护机制的通知》,成立了高规格的企业赋“码”保护机制工作推进领导小组,明确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市优化办等多部门共同推进,发布了赋“码”保护首批试点52家企业名单。11月17日,衡阳又召开了全市产业推进大会,市委书记秦国文,市委副书记、市长朱健等市领导为首批试点企业授“码”,衡阳企业赋“码”保护平台于当日起试运行。结合实际运行情况,对于必要的监管执法类访企活动,和因工作需要不便提前告知企业、紧急突发事件需要等访企公务活动,赋“码”保护机制也做了充分考虑,可通过单位负责人单独沟通、一把手预先赋“码”等灵活机动的方式予以开展。
一石激起千层浪。企业都纷纷反馈,赋“码”保护机制才刚刚运行,大家已经明显感受到变化,访前预约让企业在做好相关准备、统筹工作安排等方面都从容不少,在拒绝无码或无绿码访企活动时也底气更足。最新调研显示,最近一段时间全市临时到访的非监管执法类访企活动已几乎没有,访企活动次数相较上月也下降明显;多家试点企业已迫不及待地通过平台向市直相关部门发出了咨询诉求,最快的于咨询当日就得到了部门的解答。一位企业负责人说,新机制的出台令人振奋,深感以后再也不会遇到“不知道去问谁、不知道怎么办”的困扰,数据线上“跑腿”将大大减少企业线下“跑腿”时间。营商环境改善不断释放制度红利,给市场主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深感获益的不仅是企业,也包括部门。某部门负责人说,赋“码”保护机制不仅实实在在为企业着想,也着实提升了部门的行政效能。在平台审批时发现不同科室对同一企业提出访企预约,及时统筹合并成一起访企活动,并在预约信息中分类告知需准备的资料,有效缩减了公务活动的次数和时间,提高了行政服务效率。为企业松了绑,为发展添了力!
下一步衡阳将及时跟踪试点赋“码”保护机制工作推进情况,持续完善系统平台,2022年1月起在试点基础上全面实施。未来还将不断开发数字云智慧平台功能,利用大数据实行数字化管理,切实把工作延伸到服务的最末梢,让企业和群众享受更多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